主 持 人:畅享网总编  程艳玲

播出时间:2013年10月14日

拍摄地点:苏州建屋国际酒店

地址:苏州园区思安街36号东湖荟

 

主题介绍

作为国务院早期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云计算的蓬勃兴起,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政务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途径和方向。苏州工业园更是在落实“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早期,就确定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构建苏州工业园区电子政务私有云平台,实现园区电子政务由虚拟化向云平台的跨越。通过对园区数据中心、国科数据中心建设的探索了解,可以亲身体会到信息化给园区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并且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及信息化建设经验进行思考和借鉴。

嘉宾介绍


顾宗根

李涛

 

顾宗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EMBA,高级工程师。现任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涛:现任苏州恒元华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视频实录

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苏州工业园区云计算产业联盟会长 顾宗根为大家介绍苏州工业园区的云战略

顾宗根: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因为看到在座各位参会代表这么年轻,我就在想,我在好多年前和大家一样,也是在企业里面做企业IT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听主办方说今天在座都是制造业的,所以感到很亲切。

科技局周全处长更多在宏观层面介绍了园区的信息化、云计算,我的PPT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云计算会长身份给大家回顾一下园区的规划、背景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以国科公司的员工身份跟大家探讨一下,国科在园区云计算建设和架构方面的工作体会,希望第二部分对大家更有帮助。

这里有简单四个部分的内容。前面三个都是跟园区云计算和云彩计划有关系。最后一部分是国科在云计算落地方面的规划以及现在实施的一些新内容。

顾宗根:园区云计算战略规划的背景,刚才周全处长也说了,任何一个城市建云计算都是有背景的,我个人理解,园区做云计算的背景很简单,一个可能是园区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从技术层面上园区的信息化发展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目前水平是超前的,到现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信息化项目都到了整合和智慧的时代。系统建完以后,在硬件层面的架构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系统多了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存储问题,这些都涉及技术层面,这就是IT传统架构可能很难满足园区信息化建设要求。正好在三年前出现了信息化技术,后来又了云计算概念,园区就比较早的把信息化和云计算服务理念引入到整个发展里面,所以是园区信息化发展对云计算架构服务的要求,这是一个吻合。

第二是园区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园区十几年前很早就发展了软件研发、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等等这些以IT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里大量IT服务企业,他们可能自身发展的需求,已经到了更多利用云的方式进行开发转型、信息服务的转型,以及把整个服务范围扩展到苏州以外的区域,比如中国或者国外。

简单来讲,这两个需求可能就是我们园区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大家达成的共识,要规划我们的云计算,有这样一个背景。当然正好国内其他很多城市,包括中央也在强调,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巧合,或者大背景下的一种需求吧。

现在跟大家简单报告一下园区云计算战略规划的内容。我们一直突出应用驱动,园区的网站和跟云计算相关内容都有体现相关内容。我们看到北京、上海在云计算战略规划里面更多提出了技术驱动,他们更多把技术突破和应用放在一起。

大家知道我们园区的特色跟北京、上海不一样,所以没有重点把核心放在技术突破方面,更多是应用驱动。在智慧城市不同行业方面率先从信息化迈向云计算,所以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那么市场应用会带来产业发展,所以第一个核心就是应用驱动。

第二个战略就是分级实施。园区在云计算战略规划的时候,严格按照业界比较认可的基础实施一层,到运营平台这一层,再到应用平台这一层。

大家更多的知道园区电信基础平台是非常完善的,园区的光网和无线、wifi都是比较领先的,这些都是属于基础平台的。园区的风云网络在运营平台和软件平台,大概在2007年开始做大现在也差不多七年时间了。所以我们第二个战略规划是分级实施。

第三个规划是云彩计划。刚刚前面讲的这些内容都是云彩计划宏观的东西,这个地方更多跟大家报告的是云彩计划的主要目标,还有云彩计划当中提炼出来的政策扶持。构建云服务体系,打造云应用平台,形成云产业集聚这三个是云彩计划的发展目标。

政策扶持里面包括对获各级领军人才称号或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认定资质的企业,基于区内的数据中心进行云应用、云服务开发给予补贴。择优给予园区云计算产业的示范项目实施单位资金支持。云计算孵化器及毕业项目给予奖励补贴。

前面三个是以云计算联盟会长的身份跟大家简单汇报了一下。第四个内容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国科在云计算战略实施方面的一些教训和经验,主要是配合园区云计算战略实施一步步过来的。

传统云计算主要是从IT资源层面来划分的,不管是SAAS、还是PAAS,还是IAAS,这个分类模式是业界认可的,但要做的话,每一层都有很多文章要做。

我们的感受,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或者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服务去定义或者对它作出很多的期望。

比如说IAAS,以前我们很多客户甚至一部分专业人员,认为把它打造成IAAS架构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国科运营了四年多,云计算的打造也有两年半的时间,其实企业对IAAS层的架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痛苦的发现,根本没有办法用一个统一的IAAS层架构和标准为所有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这是不现实的。在服务层面上,每一层的服务都是有很强的个性化,待会儿再进一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体会。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说每一层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可能用统一的架构为所有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需求。

跟大家分享一下国科的实践。在云计算的规划时候以前有一个误区,国内有些非常顶级的专家,院士级人物都这样说,说云计算就是公有云,只有公有云是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个人是不赞成这个观点,我们认为在相当长时间内公有云和私有云会并存,因为每个阶段的目标就是这个产业发展的目标。我们自己在云计算定位的时候,可以先私有云再公有云,先基础架构再软件SAAS,按照自己的需求不断地部署和优化。

IAAS我们看国际上最大提供基础架构的供应商亚马孙,通过弹性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其他新的东西还在探索,逐步的推向市场,所以我们要对IAAS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它不是什么都能做得所谓万能基础架构。

在PAAS层提供非常完善服务的,我们看谷歌的PAAS,通过跨越多个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来虚拟化应用程序,为客户提供一个开发、托管网络应用程序平台。

我们看SAAS,这一层面广量大,国内很多软件供应商都提供此类服务。我们看业界比较领先的Sales Force在应用,他是一个云服务操作系统,为客户提供一个开发、服务寄宿和服务管理环境。

总的来说,云计算三个不同层面的运用和服务,在目前不断地完善,很多供应商也在极力打造这个东西,也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应用。但是和他最终追求的非常完善的,符合所有目标还需要有一个很长过程,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事这样一个行业,去慢慢迎接这样一个革新进行转换。

国科是怎么做云计算的呢?我们只做SAAS这一层,我们目前把自己定位成以园区为主,辐射整个华东地区,一个IT基础运营商和比较先进的云计算基础架构服务供应商,所以我们并没有过多涉足于IAAS和PAAS。

跟大家简单沟通一下国科在云计算落地方面的战略或者现在已经作出的事情,中间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打断我。

第一,国科做了一个私有 云,其实我们三种云都做,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这都是SAAS层框架下的。为什么要做私有云呢?我们园区率先投资建了好几个云计算的应用项目,包括政 务云、智能交通、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教育等等方面,这些应用都按照最新要求用云的架构和技术去实现的。

我们看到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还有一 些制约,比如智能交通是在公安系统,在政策上并不允许和其他企业的应用混合在一起,所以他们提出自己要打造私有云的概念。针对这样一些应用,我们都是用私 有云的方式帮助客户进行实施的。也就是说从机房环境到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网络安全以及内部整个主网都是完全物理隔离的一个系统,内部已经实现了云计算的 架构。

第二在管理层面上有一个云计算管理平台,最终用户一端用到了桌面云的产品,那么客户自身就是私有云的体系。这跟我们传统IT架构 比,它可扩展性,安全稳定性很高。刚才讲到几个私有云项目,不管是交通,还是医疗,还是教育都会分级去实施,就是说每年有一个目标,每年有很多资源的扩 展,那用云扩展就非常方便,原有架构不用做任何改变。

跟公有云比,在成本上面没有太大优势,因为这些资源是独占的,私有云成本相对是比较得高。当这块私有云长的比较大的时候,成本优势就出来了,单位成本就降下来了,如果小的时候,单位成本是降不下来的,这是国科的第一种云叫“私有云”,这类应用政府客户多一些。

第二种是“混合云”,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是公有的,还有一部分是私有的,也就是说,我们把更多的存储甚至有一部分计算存储是以公有云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的,但是客户特点重要的应用,在网络安全以及客户核心应用这一层IT是私有的,就是企业自己的,这样的模式,我们目前主要是面向在座各位的制造业企业。他把这个业务交付给我们实施的时候,我们会具体商量一个解决方案,按照制造业客户对系统的要求,把他自身核心应用和核心软件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这个服务器可以放在国科,也可以放在公司内部,这一层对他来说是私有的。那么后面大量的存储,特别是中间过程产生的存储以及简单的计算,这可能瞬间会运用到大量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这部分资源就利用国科的公有云资源,这样的话,企业可以大量的降低这部分成本,因为不需要自己投资。大量使用的,瞬间使用的,低廉低价的过程化运用利用云端资源,核心的,数据量比较小的,日常运营需要用的可以自己用,这就是混合云的概念。

第三个叫做虚拟私有云,这个概念是国科新提出来的,也是跟国际上同步接轨的一个最新技术。私有云我们讲到了安全可靠,但是价格高。纯公有云价格低廉,但它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你没有权力在公有云上自己个性化的组网,所以我们跟国际上同步的推出虚拟私有云服务,主要是用SDN技术用软件定义网络。也就是在公有云里面把原来不能虚拟化,不能个性化的这些网络设备、交换设备、路由设备用软件替代它,这样从网络层、计算层、输出层都可以虚拟化。

这个主要面向对象是中小企业,坦率的说,这个产品目前有二三十家在用,但我们还没有做完全破坏性的实验,就是基于SDN技术的企业级虚拟私有云服务VPC平体,每一个私有云到底能支撑多大规模我们还不知道。在这个层面上,是我们这个产品目前还不能说非常成熟,但是我们面向一百台虚机是没问题的,虚拟私有云最大好处就是以公有云成本优势得到私有云的安全可靠,可定义的私有云,所以我们叫虚拟私有云。

这就是国科在云计算规划和实践方面所做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以及我们面向三种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的服务。国科每一种都在做,我也相信每一种都有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跟在座各位企业IT专家共同完善云计算方方面面,从技术到应用的服务,通过我们的一起合作共同探讨,把整个园区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苏州恒元华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分享苏州工业园区政务私有云落地经验

李涛:谢谢大家。云计算里面目前在业内也没有什么专业的定义和权威的理论支撑,我们一起探讨。

本人参与了园区政务云的建设和运营,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一个经验分享。我主要从六个方面简述一下政务云的建设过程。

首先是政务云的设计思路,采用云模式解决规模效应、资源部署、统筹分配和标准化云维。整个政务云在建设过程中也是演进过程,随着园区的发展和刚性需求,通过集中化、合规性、标准化目前发展到介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之间的过程,未来目标是一定要做到智能化。

第二是政务云基础架构解析。政务云的基础架构是源自于两大块。第一块就是你得有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园区在打造将近六到七年时间,通过运营商的线路,共建出来目前这样一个比较简单但又非常高速的垂域网络。目前从介入这个节点到汇聚这个节点达到千兆的贷款,而从网络核心节点到云计算核心网络里面现在大概是20-40GB的带宽,是有多条GB列入与互联网构成信息交互。正因为园区电子政务有了比较高速的网络,才造就了整个应用扩展比较广泛。

考虑到整个架构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所以在2011年开始实施规划做第二个资源中心。因为第一个资源中心考虑到云计算,你把所有计算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整体考虑设立第二个资源中心。经过一年的设计论证,包括最后专家论证,通过了整体的设计方案。现在整个政务云实际上是飘在两个数据衷心的上空。

从整个架构上来说,实际上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物理层,我们有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第二块是虚拟化层,第三块是客户使用的资源层。第三,虚拟化环境存储优化实践。在整个运用过程中通过摸索,包括经验积累做了一些优化。首先,整个云计算架构,原来是基于戴尔解决方案的环境来说,所以,我们针对戴尔的存储做了很多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对存储的挂接方式,通过我们的经验摸索,目前,我们采取两种挂接方式,就是一台虚机采用两路存储的特殊挂接法。Software Initiator直接LUN的优点是性能提升、快照代理软件支持ASM/ME和2TB卷限制。

第四,是数据保护机制。我把所有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这个篮子有问题,那这一筐鸡蛋就全完了,所以,这里面有几个数据保护机制。第一是用SnapShot高速快照进行快速备份,这个备份不影响正常数据使用。第二是LiveVolume的实时同步。最后一块是异地备份。

再一个虚拟机上有VM虚拟机,通过CLUSTER可以漂移到另外一个物理机上面去。那么文件怎么漂移的呢?就是通过戴尔底层存储直接传递,通过虚拟化的存储转到另外一个机房,目前这两个机房是实现了双合的概念。

第五,是建设成效。首先,它的资源规模在应用这块,也就是跑了多少业务系统?目前统计是86个应用系统。然后一共虚拟了660台独立操作系统的虚拟服务器。整个资源池的容量只有20台X86服务器,存储150TB、内存3786GB、899GMHZ/424核的CPU。

2012年建设到现在为止,设备维护及系统升级共23次,最终达到资源可用性达到100%,业务中断时间为“零”。除了一些特定的维护宕机以外,正常可用性这块可以做到“零”。

刚才说到的是直联方式会浪费CPU资源,在这儿可以看到在整个政务云里面CPU利用率是很低的,目前600多个虚拟机,80多个应用,CPU整体利用率也只有30%,但存储和内存这块利用率是很高的,所以机遇基围虾的经验,我们采用一种方式,就是浪费一点CPU是合理的,在浪费CPU的同时提升了运行效率。

到2013年我们的物理服务器下降到20台,虚拟服务器增长为660台,通过这个可以比较出来,我们节省了将近100台服务器,那么100台服务器可以算出它的能耗和购买资金。从这几年的能耗统计来说,当有100台服务器的时候,2009年是116.33万度,那么2012年我们统计下来只有74.28万度。

第六,是落地的必要条件。这里面实际上有几个关键必要条件,条件不具备你想把这个东西做好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1、是基础环境。本来管委会在大楼里面就建了一个电信级的数据中心,基础环境是比较好的。但后来打造云计算以后,对环境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在国科又建了第二个资源中心。

2、是底层数据冗余的实现,这是我们建立跨中心的一个基础。

3、是管理的理念得到提升以后,才能去做这样一个事情。

基础环境主要是机房和网络,机房是用国科的网络,网络是高速的承云网络。底层数据冗余的实现,这些是跨中心的多点备份,是以自带功能去实现的。为什么选择戴尔的存储技术?也是出于这种原因,我们花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问题。

管理的保障分为三大块:流程、工具、执行。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运维组织模式。光有管理机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靠一些工具来实现可视化的操作。那么一定是得有一个具有技术能力的团队按照管理的机制来实行操作。通过这三块实现了云计算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保障。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与四位演讲嘉宾进行圆桌对话

程艳玲:
我首先来问一下顾总。就您演讲当中所提到国科未来的想法,请您再给介绍一下。

顾宗根:首先,先国科运营三年还是有一定困惑的,就是感觉到软件外包方面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我也是IT从业人员,把数据信息放在第三方上面去,国家又没有任何的法律规范和赔偿机制。从技术角度来说,放在第三方数据里面,从安全、可靠、可用、稳定性和成本角度来说都有比较大的优势,只是理念上大家有所担心。

三年来,我们第一批国科数据都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外资的制造业、金融、物流和IT外包。第二批是政府客户,政府要主导推动这个东西,所以他们是我们必要的客户,这部分客户都是行政强制性的或者财政补贴的原因。那么面广量大的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目前还是有一些顾虑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推广这个理念。

在运用过程当中发现,以主题托管的服务模式是无法长期运营下去的,所以,我们想以云计算的方式为广大企业提供IT外包。上午也给大家介绍了国科做了三种不同的 云,这是国科在三年经历当中最主要的考量吧。

至于说到国科未来得计划,我们还是将基于SAAS三种云的方式上进行扩展和推进,使其更加稳定。规模做大以后成本就会大幅度下降,另外,在商业模式上也归按照园区统一部署,不管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它的架构都是支持异地多中心管理和服务的,所以我们也会跨出去。

程艳玲:接下来再请教一下李总,李总介绍了园区政务云建设的情况,我之前在看PPT的时候看到园区在业务有一些需求,这也是当时在实施过程当中的要求。您在实施这个项目当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李涛:
从开始考虑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最大的挑战是在数据,就是如何在两个跨十几公里的机房里面,让数据有效的传递,而且传递的过程不能丢数据。其次,是如何把这些互相传递过来的数据保证一致性,这也是我们在选购各种解决方案的时候反复论证,到底怎么样让它一致性更好。在后期我们设计过程当中,也充分考虑了带宽方面的问题。从管委会的数据中心到国科这方面的数据中心是40GB的带宽保证传输,另外底层的同步技术也是选择了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程艳玲:谢谢李总。李总刚刚其实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的,我们要面临的挑战和达到的目标。对于戴尔这边的专家来讲,我们的目标其实就是满足他们的目标,我想请教一下杨先生,从您这边的角度来讲,您是不是可以从产品特点,怎么满足这些需求方面谈一下。

杨长城:
其实任何一个客户的挑战都有所不同,也有所雷同。特别是云计算,目前很多政策都在摸索当中。我们戴尔也是在工信部主导下参与一些提议和分享。这其中听到各种各样的评论有很多说法,但戴尔的根本出发点是说,我们的客户最终要实现这个,帮助到谁?怎么样帮助?如何能够实现?政务云这方便总体规划并不是眼前,这个系统最终成形分了很多层级。我们不仅仅是恢复就完了,而是数据一定要能过去,而且要保证能用。你的数据库切掉重新起来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恢复,从文件来看这个文件已经存在,但里面要有很多数据需要重新回归到某一个节点的过程。这些挑战在一开始就一直在探讨、测试,一直要证明就是它确实能用,包括提到的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互相镜像,这些技术是越来越成熟,但是在有限的资金程度上能实现,这是最大的挑战。

杨长城:
最主要的还是思想,就是整体的规划是否都顾虑到了,我相信李总这边做得是非常完整,不仅仅是技术活,还有一个判断的活都在里面。

程艳玲:最后一个问题是问刘沅先生,我想请教一下面对园区这种状况,未来一定会存在数据挖掘和存储的需求,如果现场给你一个规划建议的话,您能否简单说一下您的想法。

刘沅:目前,我们园区的云,大家还是关注于传统数据的规模阶段,也就是更加关注于自己经营的核心数据,这些数据用于传统的存储能够满足对经营分析的需求或者生产管理的需求。

长远来看,当数据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或者你希望对非关键性数据但是又其中蕴含着更潜在的商业价值和生意机会的数据,首先要解决保存的问题,然后是快速分析处理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建立一个针对大数据平台去处理这些数据。

怎么去做呢?从戴尔的角度,可以借鉴搜索云计算的IT架构,看他们是如何搭建大数据的平台,如何处理大数据的需求,怎么做分布式底层的存储,把数据向模型靠拢。底层的硬件设备,比如针对大数据去优化的设备。在软件和分析这一层,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海量的数据,可能像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就非常的适合企业今后来尝试。毕竟它有一个尝试和逐步扩张的需求。初步可以参考戴尔针对大数据平台的架构,我们有一整套基于6个节点开始一直到60个节点,这样一个小的生产性架构可以推荐给园区用户,来尝试迈向大数据这样一个新的平台。

程艳玲:可以免费尝试一下吗?开玩笑了,这只是非专业的人士说了一个非专业人士的问题。

杨长城:我补充一句,过去我们是GB级别,现在是TB,后续是PB,不是数据越大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是你放在一个盘子里面,很多数据模糊之后需要处理的时候就出现了大数据的概念。针对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办法也有很多解决方案,这仅仅是补充一下。

程艳玲:
您刚刚谈到有些问题,就是云服务过程当中遇到的顾虑和困惑,比如像安全等问题。但在运行过程当中你必须要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企业一定要问你这样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确保你的安全性,您能不能就这块再做一个介绍。

顾宗根:
这块我们平时跟客户经常碰到,国科主要从几个方面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数据外包服务。任何IT层面的安全可靠总是急于原来机房环境的可靠性,所以我们有TF的数据中心。第二,国科作为第三方数据中心,我们有四家运营商多电路接到国科来了,现在很少用单一运营商的了。

第三国科打造的云计算平台,存储用到了分级存储,有不开盘的存储,还有离线存储。前面讲到的交换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这都是两路在线,两路融合,从IT层面,从架构的角度保证所有计算存储的网络服务都是有双备份的,这样导致故障率非常低。

第四是自身利用云计算平台对外提供专业服务,我想自身监管控制非常重要,所以国科的数据中心是按照国外的体系,比如ISO20000的认证。要真正实现这两大认证里面的规范内容,自身必须建立非常强大的监管系统框架,一个是业务和运营的支撑系统,这么一个监管系统我们就花了六千多万,这里面可以监管业务,监管运营,当然了有很多可以看得到的,国内主流厂家的产品,以及在上面所做的集成管理,下来可能集成一大批工具,再加上集成管控,这么一个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发现所有系统运营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报警。国科可以依赖于这个平台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让系统恢。所以是同四个层面保证安全性、可靠性等等。

程艳玲:
谢谢各位嘉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能进一步访谈了,请各位嘉宾先就坐。

网友评论

 

更多往期视频
进口鲜 玩转海鲜O2O

上海进鲜实业成立于2014年12月30日,其创办的O2O平台“进口鲜”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海鲜产品。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进口鲜完成弯道超车,..

罗卡芙的信息化布局

罗卡芙曾以家纺行业中唯一一个与LV、GIORGIO ARMANI等全球著名品牌一起,入选“21世纪奢华品牌榜”,成为中国高端市场中商务人士最受尊崇的家纺品牌..

寻找大数据时代的“存”在感

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量以

新时代新制造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制造业大国,在过去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是全球的“制造工厂”。然而,面对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虽是传统行业,..

九牧王的O2O战略部署

O2O对于国内的时尚行业来说已经不算陌生,近年来大多鞋服等零售行业开始对O2O模式趋之如骛。但是,目前国内企业O2O实施情况究竟如何?在传统企业开始..

O2O: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O2O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究竟该如何践行O2O之路?作为时尚行业转型O2O的先行者和引领者,百胜软件对于O2O又有什么样的认识?本期畅享视频我们请到..

拉夏贝尔:一步步走进O2O 1.0

互联网大潮袭来,O2O模式随之兴起,时尚行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更早的接触到了O2O的理念,也更快的步入了实施。但是每家企业甚至每个CIO对于O2O的理解..

新媒体营销原来可以这么做

在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的2.0时代,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逐渐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微博、微信、博客等这..

    主持人介绍
     程艳玲      畅享网总编


    十二年媒体工作经验,曾在专业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负责内容建设及推广相关工作。

    在主持对话及相关栏目过程中,采访过近百位业界领袖和企业CIO,策划主导过多场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在管理信息化领域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

     

    Mail:amanda.cheng@vsharing.com

    现场图片
    关于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6.2万。

          2012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5亿元,增长12.6%;新增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增长1.3%;完成进出口总额795亿美元,增长3.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0亿元,增长1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增长17%,初步展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形态。

    栏目简介

    致力于行业发展,关注企业信息化需求领域的实践和动态,畅享网推出《畅享视频》栏目,提供专业资讯与商务服务,共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道。

     

    《畅享视频》与知名专家、企业高层、成功客户代表等各类权威人士共同参与,分享权威人士的最新观点和体会,探讨企业经营真谛,与专家之家对话。锁定信息化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对话探讨,理论、实践、引导和执行的强力组合,以 “共享”理念,与您分享!

    幕后制作:

    【主题编辑】刘沙 【专题制作】王薇
    【页面设计】李恒 【摄影/摄像】会务